音樂
音樂
先前有幸參與到很盡興開心的一次製作。故事主角孤獨且痛苦、渴求他人理解,卻又深深明白人心的隔閡不可能消逝。
在原始個性跟社會化之間搖擺、在本我自我超我的結構中角力,以及面對集體主義的引誘與追趕。我試著從人聲與類獸聲、民俗擊樂出發,建構一些抽象晦暗的色彩。
說到底在不同自我之間糾結到爆炸是我也很擅長的事,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?各種情緒動力裂解出的不同自我到底哪個才是真實?如果不保有自己的異質性,那麼個體存在的意義是什麼?
我想像著那些壓抑絕望的、無以名狀的哀愁與瘋狂。
這是完全自由發揮的一次製作參與。當時我想著家裡的冰箱還有一片魚肉遲遲沒有拿出來煮,建構了冰箱的魚、退冰的魚跟回鍋的魚,迷你三小部曲。
「如果魚死亡之後還有感知」,我想。
冰在冰箱逐漸失溫的心理變化、退冰時以為重獲自由的期待與失望、回鍋時再度溫暖直至沸騰的假復活記;魚生不再,餘生漫漫。
初次寫的西樂小編制。特展結合了非常童趣、色彩斑斕的視覺。畫面上有很多圓潤的奇怪生物四處跳動。我從音色開始想像,選了聽起來圓圓的聲音當開頭的主題句、試著讓其中每個樂器有輪流說話的片刻,想像它們是你一言我一句正歡聚聊天的一群。
重新整理了初次寫的國樂交響曲,是改編自原先就私心非常喜歡的一首歌:曹雅雯的「十三號水門」*1。這首歌總讓我聯想到石川小百合的「越過天城」*2,所以編的時候我硬是任性地藏了一些碎片在前奏裡。每個段落,腦袋裡面都想像曹雅雯在用她完美的口氣唱著。冷冷的夜裡眼淚是雨,紅衣、起身,走向橋邊的每一步,都像是鐵輪之女走向貴船神社一樣,迎向最後的狂亂。
歌詞一層層的演進,從控訴到最後的捨身詛咒。改編時,刻意將音樂結尾的重量迴旋殿後,我想像那是跳入淡水河之後的漸漸沉落:沉往更深的河底的每個片刻,都是更深的恨。
「誰かに盗られるくらいなら あなたを殺していいですか?」*3
「淡水河無崁蓋 欲死由在人 等一切結束 你就毋通怪我」
世上有一種用盡全力的愛叫做恨,餘恨未盡、至死不休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*1 真實事件可參考維基百科:十三號水門命案
*2 「天城越え」石川さゆり (1986)
*3 「越過天城的歌詞。譯:「與其讓你被別人奪走 ,不如讓我先殺了你?」
(製作中)
僅以一把三味線和一道人聲構成的專輯。挑選了三首在日本流傳已久的古老歌曲來重新翻唱:祇園小唄(Gion Kouta)、春雨(Haruzame)、梅は咲いたか(Ume wa saita ka)。
延音與空拍之間、以及樂聲與周遭的邊界,皆在時間中相互消融。
三首歌各自搭配的曲譜將陸續更新。